当前页面: 首页 -华体(中国)官方认证 -华体(中国)官方认证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我们用科技助力

时间:2024-03-20           浏览次数:393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面对重大时代课题,党中央举旗定向,明确了北京在新形势新时期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奋斗目标,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掀开了首都北京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处理好“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的辩证关系,这是新时代首都城市格局重塑的根本遵循。围绕优化提升“都”的功能,布局推进“城”的发展,北京城市建设翻开了前所未有的崭新一页。作为首都国企,建研院牢记责任使命,科技担当,久久为功,用一项项创新成果和工程项目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交上满意答卷。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

北京之南,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在北京建工建设者的匠心雕琢下“凤凰展翼”,成为代表当代中国已建成机场最高水平的力作。北京“双枢纽战略”在航班的起降轰鸣中拉开序幕。

建研院“超大跨度机库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首次提出超大跨度机库斜桁架、纵向一字型桁架与“L”形格构柱相结合的结构体系,解决了限高场地超大跨度机库建造的关键技术难题,突破了传统机库设计的技术瓶颈,成功应用于世界单体规模最大跨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南航机库,不仅填补了国际空白,更是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南航基地1号机库的屋盖高度压低到38.5米,使其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超低空域超大跨度机库”。

建研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指廊工程关键施工技术”获得华夏科技技术三等奖。形成了一种基于同条件实体与构件应变差实测的超长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方法,对混凝土结构施工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成功地应用于北京新机场旅客航站楼及综合换乘中心(指廊)工程实践,为同类结构工程提供了借鉴,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建设“双奥之城”

国家速滑馆天幕之下,垂下无数根钢索。建研院团队经过120天夜以继日奋战的成果,从地面索网编制、到184台千斤顶索网整体提升、再到最后通过120个250吨千斤顶对称分级将索网张拉到位,成功实施了国家速滑馆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屋面索网结构张拉,填补了国内首个大吨位、大面积、超大跨度单层正交索网的技术空白,完美擎起冬奥“冰丝带”。

检测所承接了国家速滑馆S曲面超大尺寸异形幕墙物理性能试验和金属屋面的“四性”试验,即气密性能、水密性能、抗风压性能及层间变形性能。对速滑馆幕墙和金属屋面进行”全方位“健康体检。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在北京建工建设者的匠心建造下“鲲鹏展翅”,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建研院云平台技术对国会二期钢结构转换桁架卸载进行监控,建立施工监测平台对巨型钢柱受弯区域、主次转换桁架、变形较大的弦杆和腹杆等关键点段进行应力监测,获取过程数据,确保卸载过程中的结构安全。

 

北京城市副中心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牢牢抓住的“牛鼻子”。高标准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正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举措之一。

 

建研院“大跨空间悬垂型单层网格结构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功应用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项目,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项目通过采用大跨空间悬垂型单层网格结构建造关键技术,优化钢结构用量约1300t,节约成本1430万元,通过优化施工方案节约施工工装材料费、施工机械费、人工费总计约1460万元,总计节约成本约2890万元,缩短工期约60 天。

建研院检测所完成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7000吨超大吨位桩基荷载试验,抗压试验最大抗压(向下力)吨位要求达到7000吨,最大抗拔(向上力)吨位要求达到4500吨,抗压承载力和抗拔承载力加载吨位均居全国首位。建研院应用自主研发的“工”字型锚桩反力架装置确保试验的顺利完成。

 

建设智慧城市

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新工体震撼回归,“传统外观、现代场馆”的世界一流专业足球场观赛体验升级,城市情怀拉满。建研院智能监测技术为“新工体”提供结构健康保障,通过建立北京工人体育场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对项目施工及运营期间的受力、变形进行长期监测,综合利用多项结构性能指标,对结构的功能性进行评价与预警;对施工、环境荷载的长期效益以及结构的病态进行综合性诊断;建立结构的健康档案,为工程正常施工与维护提供可靠依据。

以专业优势深耕城市更新,在怀柔区,38个单体老旧工业建筑散落的怀柔金隅兴发地块科研楼及附属设施项目变身怀柔科学城“皇冠上的明珠”。建研院开展大型工业遗址更新改造关键技术研究,免支撑静力拆除技术、钢筋密集区结构加固低损伤节点优化技术、既有建筑结构加固节点及工艺智能化仿真技术参与其中,原汁原味保留原有景观,助力老旧工业遗产“腾笼换鸟”,华丽转身重获新生。

在通州文旅区,建研院“大型预制构件智能运载装配机”成功应用在成功应用于将军府东路综合管廊和曹园南一街综合管廊项目上,实现自动运送、精准对位、支撑装配、智能实时监控功能,解决现场吊卸、运送、装配作业施工难题,大大提高施工效率,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牵头主编“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程》制定过程符合“京津冀”三地地方标准管理规定程序,形成的文本符合《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充分吸收了近年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的技术经验,规定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和质量验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新增了信息化施工的技术要求。规程丰富和完善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的要求,对推动京津冀三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材料所高效对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领域建设,围绕城市交通重点项目,积极推动项目落地,先后承接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轨道交通燕房线、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新建京张铁路七标项目部、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房项目,中铁十二局集团新建北京至霸州铁路工程JBSG-1标、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地区项目,中铁六局集团石衡沧港城际铁路项目、中铁六局集团和邢铁路项目、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109国道项目、北京住总基础设施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9国道项目等。

十年来,建研院紧跟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把握科技前沿信息,用创新赋能产业升级,积极助力首都城市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回望过往,倍感荣幸,遥望前程,唯有奋斗。未来,建研院将一如既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创造建研院价值,培育新质生产力,在京华大地的热土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